上海理工大学:禹德朝
禹德朝教授于201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特聘研究员、高层次人才等职位,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和2020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4/5)。2021年入职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加入庄松林院士领衔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ight Sci. Appl. ,Adv.Opt. Mater.,Phys. Rev. B (Appl.),Appl. Phys.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篇,担任国际学术期刊Crystals的Guest Editor、Frontiers inChemistry的Topical Editor和Frontiers in Photonics的Review Editor。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晶多光子发光材料、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纳米光子学及其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报告内容:
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结构,其光子吸收与发射几乎覆盖了整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域,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发光材料。尽管稀土离子4f壳层内的电子跃迁相对稳定,但掺杂浓度调控的离子间相互作用、声子能量决定的非辐射弛豫和辅助的能量传递、温度促进的非辐射跃迁等都将对稀土离子(对)的发光过程产生不可忽略或本质的影响。最近,基于近红外量子剪裁下转换发光、蓝光到紫外上转换和荧光温度探针发光现象,我们对蓝光激发下Tm3+/Yb3+共掺体系、Ho3+单掺体系和Pr3+/Gd3+共掺体系的发光特性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对其中所涉及的掺杂浓度(~0.001-0.3)、声子能量(~370-1050 cm-1)和温度(~30-900 K)(综合)调控的能量传递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基于样品的稳态-动态光谱学实验数据分析和理论模拟与计算,得出了一系列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15日
报告地点:主楼31小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