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Prof School China

RODRIGUEZ-CARVAJAL Juan

RODRIGUEZ-CARVAJAL Juan is the author of FullProf, one of the most used powder diffraction computer programs in the world. (More than 6400 citations, WoS, of the article Physica B 192, 55 (1993); about 12000 citations of the use of the program in Google Scholar)

Juan works at the Institute Laue-Langevin as Staff Scientist. He has full experienc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Powder and single crystal x-rays and neutron scattering; Symmetry analysis, crystallography and magnetism; Oxides presenting remarkable properties(superconductivity,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charge, spin & orbital ordering.); Computer programming and data analysis.; Neutron diffraction instrumentation.

Course Introduction

1Introduction to FullProf SuiteSep 22 Replay
2Introduction to WinPLOTRSep 23 Replay
3Indexing powder diffraction dataSep 24 Replay
4Ab-initio structure determinationSep 27 Replay
5The Rietveld Method  Sep 28 Replay
6Strategy for Rietveld Refinement    Sep 29 Replay
7Post refinement calculations: GFourier, Bond_StrSep 30 Replay
8 Study of Micro-Structural Effects using Powder Diffraction-IOct 11 Replay
9Study of Micro-Structural Effects using Powder Diffraction-IIOct 12 Replay
10Introduction to Magnetic Structures DeterminationOct 13 Replay
11Q & AOct 13Replay

Attendence Note

  • This course is sponsored by International Office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s part of the “Go Beyond International Course”.
  • Due to the course capacity, only 40 participants will be engaged in the ZOOM live course, in which they could ask for guidance and explanations from Juan. Please fill in the form and you will be informed about the remaining vacancies.
  • The course will also be simultaneously broadcasted via Tencent meeting.
  • The latest news and the Tencent meeting ID will updated in this webpage.

腾讯会议ID: 576 8853 8828

联系人:刘泉林 宋振


Resources

https://workshops.ill.fr/event/162/page/68-documentation

Flag Counter

Functional Metal-Based Nanomaterials from Metallopolymers

Wai-Yeung Wo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ng Hom, Hong Kong, P.R. China

E-mail: wai-yeung.wong@polyu.edu.hk

Metal-containing polymer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due to their combination of unique and intriguing redox, electronic, magnetic, optical,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be easily processed and fabricated into thin films, fibers, and other forms. As these metallopolymers can be readily shaped and patterned using various lithographic techniques, they offer a convenient synthetic access to patterned arrays of metal NPs with control of their composition and density per unit area.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alk, the recent advances in developing new functional organometallic polyyne polymers as precursors to magnetic metal alloy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lithographic patterning studies will be presented. These metallated polymers (both main-chain and side-chain polymers) are promising as building blocks in realizing high-density magnetic data storage media where the convenient and rapid patterning of magnetic NPs is highly desirable. The bottom-up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2D metallopolymers from molecular precursors will also be presented in the second part and the resulting metal-complex nanosheets are shown to find wide applications in optoelectronics.

黄维扬,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暂任院长、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和欧雪明能源教授。1992年获香港大学化学专业一级荣誉学士学位;1995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1996至1997分别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香港化学会主席;长期担任多种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国际编委顾问成员:如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及Materials Advances 副主编,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主编和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编辑。长期专注于无机化学中金属有机聚合物/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应用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2014年起连续七年入选为汤森路透/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H-索引指数为83(Scopus),获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英国皇家化学会“过渡金属化学奖”(首位华人)、国家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亚洲化学会联合会杰出年青化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日本光化学学会亚洲及泛洋洲光化学科学家讲学奖、香港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奖”、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称号等奖项或称号。

报告时间:2021年6月18日下午5:00

ZOOM: 83963908859

腾讯会议:415348275(转播)

新型杂化卤素钙钛矿中的构效关系

南方科技大学:毛陵玲

毛陵玲博士于201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至202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材料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新杂化钙钛矿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及构效关系和光电器件应用。近年来发表了30篇文章和一项专利授权,其中8篇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JACS(5篇为ESI高被引),1篇发表在Chem(封面文章),总引用超过2400次,h-index为19(Google scholar 统计)。2020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报告内容:有机-无机杂化卤素钙钛矿由于其高效的光电转化效率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研究新型杂化钙钛矿中的构效关系是加强新材料设计和提升器件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聚焦一系列新型钙钛矿材料及衍生物的构效关系,包括:1.Dion-Jacobson DJ类型的二维杂化铅碘化物,其结构通式为A'An-1PbnI3n+1 (A'= 3-(aminomethyl)piperidinium (3AMP)或4-(aminomethyl)piperidinium (4AMP),A = methylammonium (MA));2.杂化铅氯、溴化合物;3.杂化二维双钙钛矿材料;4.杂化锰溴化物。在新的DJ体系当中,发现其层间距及无极框架的扭曲程度有所缩小,使带隙系统性地缩小。在杂化铅氯、溴化合物中,体现出宽带发射发白光,其半峰宽与结构的扭曲程度直接相关。在最近的一系列锰溴化合物中,发现通过有针对性的改变有机阳离子的价态,官能团和几何构型,可以直接改变自组装形成的晶体结构中的Mn-Mn距离。并且Mn-Mn距越远,其荧光量子产率越高。我们通过系统性地理解新型金属杂化材料中的结构与其光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代新型光电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时间:2021年5月27日

地点:主楼313大会议室

微信图片_20210527215858
微信图片_20210527215739

钪基纳米发光材料讲座

钪基纳米发光材料

 

黄岭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

Email: iamlhuang@njtech.edu.cn

图 1.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稀土元素钪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即它既坐落于稀土族元素的最顶端,又位于过渡金属的最开始。这些因素决定了钪的一些比较特殊的物理与化学性质。钪基稀土纳米材料也因此而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六方相 NaScF4:Yb/Er 纳米颗粒是一个很好的红色上转换发光基质,而传统的钇及其他镧系元素的纳米颗粒则给出强的绿色上转换发光。在首次报道了此现象后,我们课题组又对其他稀土掺杂钪基纳米材料的发光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钪基纳米发光材料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同时也将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发光领域的其他最新进展。

黄岭教授于2001 在南京大学取得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从事纳米排列与组装的相关研究。2008-2009 年在美国康宁公司研发总部任职高级研究员,2009 年4 月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任职副教授并开始专注于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2013年1月加盟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岭教授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发光机理;2)钪基纳米发光材料与化学;3)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探索。至今已在NatureScience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ChemIntEd., Adv. Mater.Energ. Environ. Sci., 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已授权美国和PCT发明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

报告时间:2021-0412

9:00-10:00

报告地点:主楼313大会议室

IMG_20210412_091146IMG_20210412_095101IMG_20210412_095101

往年国际交流与合作

1) 2019.12 美国休斯敦大学P. Shiv Halasyamani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 2018.9 爱沙尼亚塔图大学 Mikhail Brik 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3) 2018.9 美国西北大学Kenneth R. Poeppelmeier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4) 2018.9 英国牛津大学M. A. Hayward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5) 2018.8 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王笑军教授和马力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6) 2018.8 韩国中央大学Kang Min Ok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7) 2018.6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马必武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8) 2018.4 德国锡根大学Claudia Wickleder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9) 2018.4 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Bruno Viana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0) 2018.4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Luis Seijo教授和Zoila Barandiaran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1) 2018.2 法国国家材料研究所的研究科学家Romain Gautier博士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2) 2017.9 芬兰图尔库大学Jorma Holsa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3) 2017.5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Victor V. Atuchin教授和Maxim S. Molokeev博士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4) 2016.9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Ram Seshadri教授来访,开展交流与合作。
15) 2016.9 美国西北大学Kenneth R. Poeppelmeier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6) 2016.6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张金中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7) 2016.6 香港浸会大学黄嘉良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8) 2016.5 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王笑军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19) 2015.11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Victor V. Atuchin教授和Maxim S. Molokeev博士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0) 2015.8 台北科技大学苏昭谨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1) 2015.5 意大利维罗纳大学Marco Bettinelli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2) 2015.4 香港浸会大学黄维扬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3) 2014.12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金大勇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4) 2014.11 德国锡根大学Claudia Wickleder教授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5) 2014.9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刘国奎博士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
26) 2012.10, 2013.8和 2013.11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Andries Meijerink三次来访,与本团队成员开展交流与合作。